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华能信托17亿资金遭“信保贷”骗局,涉徽商银行、中国人保

  近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桩横跨六年、牵涉央企信托、上市银行、头部保险企业的巨额骗贷案,于2025年7月进入庭审收官阶段。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庭审中,深圳兴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迟金龙当庭认罪认罚——其主导的“信保贷”骗局,已导致超17亿元信托资金至今无法收回。

近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桩横跨六年、牵涉央企信托、上市银行、头部保险企业的巨额骗贷案,于2025年7月进入庭审收官阶段。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庭审中,深圳兴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迟金龙当庭认罪认罚——其主导的“信保贷”骗局,已导致超17亿元信托资金至今无法收回。

与迟金龙面临刑事追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位关键涉案者:曾以80亿元身家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的世纪华通原董事邵恒。司法材料显示,邵恒团队通过“冒用人头”方式骗取贷款12.7亿元,最终造成金融机构实际损失4.2亿元,但他却在2025年7月收到了贵阳市观山湖区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免于刑事处罚。

这场最初被标榜为“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合作,为何会沦为内外勾结的资金骗局?随着庭审细节逐步披露,这起大案背后的行业漏洞与监管难题引人关注。

从合规创新到利益输送

2019年6月,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华能信托”)与徽商银行(03698)签署《信托贷款资产管理服务协议》,启动“信托募资+银行放贷+保险担保”的“信保贷”业务。

按照设计,华能信托通过“金盈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公众资金,徽商银行负责贷款全流程管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下称“深圳人保”)承担违约赔付责任。

然而合作落地的关键环节已暗藏玄机。

司法材料显示,徽商银行“信保贷”业务负责人张川、刘成辰未通过正规渠道筛选合作方,而是直接将深圳兴睿科技实际控制人迟金龙引荐给华能信托。

迟金龙随后通过广北融资租赁实际控制人曾向璇,联系到时任深圳人保车险直属支公司总经理邓椿。经四方沟通,华能信托与深圳人保于2019年6月25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业务就此启动。

这场看似合规的合作背后,实际已形成完整利益输送链条。

邓椿默许迟金龙获取盖有深圳人保公章的《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信用保险合作方案》,为后续伪造保单提供便利;张川、刘成辰在收受迟金龙476万元贿赂后(刘成辰400余万元,张川76万元),全面放弃风控审核职责——不仅未核实借款人真实身份与借款意愿,更违规为虚假“借款人”开立账户并关闭短信通知功能,导致数百名“被贷款人”对名下贷款毫不知情,制度设计的防线在权力寻租面前形同虚设。

从首笔“人头贷”到富豪涉案

迟金龙的骗贷操作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他以年利率7.5%的成本从“信保贷”获取资金后,额外加收0.5%-3%手续费转贷给下游用户赚取利差。

按照邓椿“第一笔业务须定向发放”的要求,迟金龙从曾向璇提供的资料中挑选321名“人头”,伪造2500万元借款申请,最终通过徽商银行审核获得2512余万元贷款。这笔资金被归集至曾向璇账户用于经营与挥霍,至今未归还。

更大规模的资金挪用来自世纪华通原董事、胡润富豪邵恒的团队。1985年出生的邵恒曾以80亿元身家位列2020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276位,其通过出售游戏公司“七酷网络”成为世纪华通第二大股东。

据检方指控,2019年邵恒为实际控制的中拓商业保理公司融资,安排员工宋云飞“支付好处费购买人头信息”,收集200余人身份资料,为关联企业无锡玖城二手车公司骗取贷款。

司法材料显示,邵恒团队通过该方式共骗取贷款12.7亿元,截至案发仅归还本金8.3亿元、利息0.2亿元,造成4.2亿元实际损失。

随着2020年底下游还款能力下降,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迟金龙采取“以新还旧”策略,重复使用信贷人员信息申请新贷,甚至安排下属冒充深圳人保工作人员与华能信托沟通,刻意掩盖风险真相。

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直至2021年11月才彻底暴露——华能信托通过徽商银行代销的“金盈30号”第49期信托计划到期,5亿元本金无法按时兑付,且未对外发布任何说明公告,引发投资者集体诉讼。

迟金龙待判,邵恒不起诉

2023年2月,华能信托向贵阳市公安局观山湖区人民法院报案,同年4月警方立案侦查,迟金龙、张川、刘成辰等人陆续被刑事拘留。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关键参与者邓椿与许浩强(邵恒下属)均在案发前去世,导致部分核心证据链断裂,给案件调查带来阻碍。

2025年6月至7月,迟金龙案一审开庭,检方以“骗取贷款罪”(涉案17亿元未收回)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行贿476万元)对其提起公诉,鉴于其当庭认罪认罚,检方建议两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目前案件尚未宣判。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邵恒的司法结局。2025年7月10日,观山湖区检察院对邵恒作出《不起诉决定书》,理由包括:经电话传唤后主动到案构成自首;自愿认罪认罚;案发后主动退缴赃款4亿元(其中1.5亿元已发还华能信托);名下3.4亿万股世纪华通股票被冻结,具备持续退赔能力;且无犯罪前科,社会危害性较小。

机构违规背后的风控溃败

徽商银行近年频发的风险事件与违规问题,凸显其在合规管理与内部控制上的深层挑战。2024年曝光的“信保贷”骗局涉案金额达17亿元,其中首笔2512万元“人头贷”因虚假借款人信息未被有效识别顺利过审,导致数百名受害者在不知情下背负贷款,暴露出技术风控环节的明显缺陷。

监管记录显示,该行违规问题呈多地域、多领域蔓延态势。2021至2024年间,总行及分支机构累计收到28张行政处罚单,罚没总额达2279万元。2023年12月,安徽监管局一次处以395万元罚款,直指其“管理不到位,多家分支机构违规向虚假项目提供融资”。2024年违规态势持续升级,全年罚没金额达2135万元,涉及16张罚单,其中合肥宁国路支行因流动资金贷款全流程管理缺陷被罚550万元,南京分行因“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等七项违规被罚350万元。2025年截至8月,该行又新增19张罚单,罚没金额超500万元,信贷风控漏洞尤为突出:池州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回流被罚30万元,芜湖政务区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审慎被罚35万元,宣城宁国支行因固定资产贷款管理问题被罚30万元,安庆分行则因“贷款三查未尽职、违规放贷”等多项问题被罚117万元,成为年内单笔最高罚单。

数据治理问题同样显著,2025年5月,淮北分行因“监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被罚41万元,时任小企业银行部负责人张方远同步被警告并罚款6万元,反映出数据管理环节的内控失效。

更为严峻的是高层腐败形成的连锁反应。2021年以来,三任董事长接连被查:首任董事长戴荷娣在2001至2019年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财物超1500万元,在贷款审批等方面为他人谋利,2022年5月被判有期徒刑12年;继任者吴学民因“靠金融吃金融”,利用融资审批权进行权钱交易致国有资产重大损失,2022年3月被查处;第三任董事长李宏鸣在2007至2016年任职期间非法收受财物9085万元,在贷款发放中滥用职权,2024年5月一审被判14年6个月。2024年1月,前副行长高广成因涉嫌受贿、违法发放贷款罪受审,其违法行为与贷款审批乱象形成呼应,进一步揭示该行治理层面的系统性混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xjzzs.cn/2502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