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国际

她现在被骂惨了

  (一)  历史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往往不是根据其功过,而是根据后人的需要。

她现在被骂惨了

(一)

历史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往往不是根据其功过,而是根据后人的需要。

默克尔肯定就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她会被自己人骂到这个地步。

我看了一下,简直是:十恶不赦,恶贯满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骂她的不是俄罗斯人,更与中国人没半毛钱关系,都是西方人,尤其是东欧人。

默克尔犯了什么罪呢?

在一些西方人眼里,这位德国前总理,将欧洲推入了深渊,或者说,她才是俄乌冲突爆发的罪魁祸首。

比如,我看到,有人就痛骂:“在默克尔的领导下,整个欧盟依赖俄罗斯的油气,这是惊人的无耻,这位来自史塔西的女士依然忠于自我。”

还有,“只要默克尔担任总理,她就一直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她引发了欧洲所有重大危机,怪不得她俄语说得那么好!

网友判案,死刑起步。

很不幸地,默克尔就适用这一条。

更让人唏嘘的是,当年她离职,网络上还满是惋惜赞叹之声,感谢她带领德国和欧洲渡过一次次危机;几年后,她的声望却断崖式下跌,她成了欧洲罪大恶极第一人。

历史评价如同潮汐,涨落之间,映照的是当下而非过去的真相。

最近的风波,源自默克尔日前接受匈牙利《游击报》采访。

在这次访谈中,默克尔反思:波罗的海三国(即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波兰,要对俄乌冲突爆发负有部分责任。

默克尔说:“2021年6月,我感觉普京不再认真对待《明斯克协议》,因此我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形式,让我们能够以欧盟的名义直接与普京对话。”

乌克兰“颜色革命”后,俄乌随即爆发顿巴斯战争;在德国和法国协调下,俄乌最终达成《明斯克协议》,双方同意停火。

但默克尔看到了隐患。她说,在2021年6月举行的欧洲理事会会议上,她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提议,与普京直接谈判,以应对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附近的军事集结。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一举措,尤其是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也反对。”默克尔说,这些国家“担心”,“我们不会制定共同的对俄政策……无论如何,(与普京的对话)并没有发生。后来我卸任了,普京的侵略开始了。”

她还暗示,新冠疫情也是普京决定发动军事进攻的原因之一。因为封锁意味着欧盟和普京之间,无法实现面对面的谈判,“如果不能会面,如果不能面对面讨论分歧,就无法找到新的妥协方案。”

什么意思?

默克尔的意思,也是很明确的。

1,她当时就看到了危机,想采取外交行动,阻止战争爆发。

2,但她与普京直接对话的外交努力,遭到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的阻扰。

3,这四个国家,事实上绑架了欧盟的政策,欧盟失去了外交回旋余地。

4,最终,默克尔卸任,与普京对话也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

她现在被骂惨了

(二)

默克尔在反思,但东欧四国听后,立刻暴跳如雷。

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当即痛批,是俄罗斯对俄乌冲突负有全部责任,“俄罗斯发动俄乌冲突的唯一动机就是:它拒绝接受苏联解体的事实,以及它永不停止的‘帝国主义野心’,俄罗斯应该为这场‘侵略’负责。”

波兰前总理莫拉维茨基则怒骂:“默克尔通过她轻率的采访证明,她是过去一个世纪对欧洲最具破坏性的德国政客之一。”

拉脱维亚前总理卡林什则称,当时许多国家并不真正理解俄罗斯,“包括德国和默克尔本人”,“我一直告诉她,不能以‘善意’与普京打交道,但她认为波罗的海国家的看法是错误的。我很清楚默克尔的观点,但令我震惊的是,在乌克兰发生这一切之后,她仍然坚持这种想法。”

他们的意见,也是很清楚的:他们一直在告诫默克尔,不要与俄罗斯走得太近,但默克尔不听,最终,是她让俄罗斯得寸进尺、为所欲为。

在批评者眼里,现在的默克尔,指责东欧四国,完全是推卸责任,倒打一耙。

默克尔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

必须要看到,她去匈牙利,接受媒体采访,是为了宣传她的回忆录《自由》。

当然,这也是回应外界对她的批评。这种批评,现在越发猛烈,其中的虎狼之辞,大家也都看到了。

哦,也是在这本书中,她也批评普京,2007年带着一条黑色拉布拉多犬来见她,明知道她很害怕狗。

但普京随即回应,他不知道默克尔怕狗,还以为德国人都喜欢狗,所以,“安格拉(默克尔),请原谅我。”

回到主题。默克尔也确实在反思,反思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到底怎么就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我看到,虽然网络上,现在压倒性地是对默克尔的咒骂,但也不是没有一点理性的声音。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就说,“默克尔女士此时说出这番话很有意思。正因如此,我现在必须认真对待……如果她继续担任(德国)总理,我相信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不会发生冲突。”

武契奇还说,“这是我的看法,因为她始终非常清楚战争的代价是什么,冲突的代价是什么,并且她会始终坚持不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并非总是100%的责任。”

什么意思?

一个巴掌拍不响。

如果默克尔在,俄乌冲突就不会爆发。

只是历史,永远无法假设。

唉,国际政治有时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小角色往往能撬动大格局,而关键角色的退场,却让整场戏最终走向失控。

她现在被骂惨了

(三)

最后,怎么看?

还是粗浅三点吧。

第一,一个政治家要全身而退,何其难也。

即便如默克尔,即便她认为自己根本没错,但是在当下的西方舆论中,她已经身败名裂。

甚至,一些激进者更指责,是她对普京绥靖,是她让欧洲依赖俄罗斯,她才是俄乌冲突的最大罪人!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社交媒体的特性,更放大了这种激烈批评,以至于让默克尔都有点不寒而栗,舆论在杀人啊!

但环顾整个欧洲,又有几个人,比默克尔更杰出更有远见呢?

唉,这个荒唐的世界,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在舆论的狂潮中,真相常常成为第一个溺水者。

第二,可怜的欧洲,确实要冷静反思。

因为历史的原因,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一直对俄罗斯保持高度的警惕甚至敌意,这多少也可以理解。

但可怜的是欧洲,最终被个别国家绑架,即便知道问题所在,却无力采取理性措施,阻止战争发生。

这样的事情,仅仅在俄乌冲突上吗?

不由想起韩非子的那句名言: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理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当然,韩非子这句话,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现代社会,国大国小,一律平等。

一些大国的霸道确实让人摇头,但小国的审慎又在哪里?

地缘政治,就像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往往既是棋子也是赌注。

她现在被骂惨了

第三,有些话,默克尔可能还没有说透。

我看到,有西方网友就点评,默克尔说的,其实完全正确,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确实对引发这场战争负有重大责任,“但她忘记了幕后操纵者是谁:华盛顿。”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默克尔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有一个强烈的理念,“军事解决冲突,也就是说,乌克兰军队战胜俄罗斯军队,只是一场幻想。”

但她很快发现,美国另有谋算。

为什么普京对《明斯克协议》越来越不感兴趣,就是因为俄罗斯发现,美国在不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默克尔也确实担心,这种行为只会增强乌克兰的鹰派力量,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但“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所以,最终的结果,乌克兰国内、美国乃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冲突,默克尔的外交努力,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唉,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理性的妥协,不是懦弱,而是智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那条最不坏的路径。

但在这个撕裂的世界,强硬总能得到喝彩,妥协往往被妖魔化为投降。

对一些国家来说,缺乏理性和变通,却可能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乌克兰的悲剧,几十万条人命、大片土地沦丧,难道就好于最初的谈判结果?

可怜,默克尔的反思,又成为默克尔一条新的罪证。她现在成了普京的走狗,感觉还要被踏上一万只鞋,让她永世不得翻身!

历史的悲剧在于,当教训变得清晰时,代价已经无法挽回。

点击进入专题:

美国推动俄乌和平谈判

责任编辑:刘鹏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xjzzs.cn/28006.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