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海贵酒(股票简称“*ST岩石”)发布公告,披露其与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的商标权侵害纠纷案终审结果。
公告显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定,上海贵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酿酒业有限公司、上海贵酒酒业销售有限公司、上海贵酒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第122357号、第8550010号、第9784875号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同时立即停止使用“贵酒”这一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上述被告需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贵州贵酒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约418.85万元,并在判决生效三十日内于官网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发布公告以消除影响,未按期履行将承担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海贵酒产品体系中,使用“贵酒”商标系列产品占有较大规模。此次商标败诉将对上海贵酒经营做何影响?今年4月,上海贵酒还被实施退市风险警告,商标败诉事件又是否会加速上海贵酒的退市进程,有着“不死鸟”之称的“*ST岩石”,此次还能转危为安吗?
01
四年拉锯战,
上海贵酒迎惨败结局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贵酒与贵州贵酒的商标案起源于2021年。彼时,贵州贵酒集团有限公司以侵害商标权为由起诉上海贵酒及其关联企业。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1年7月13日作出一审判决,后上海贵酒不服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5月17日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并发回重审。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后于2023年6月再次作出判决,上海贵酒仍不服并上诉至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于2025年迎来终审裁决。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贵酒与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洋河股份)联系紧密。公开资料显示,贵州贵酒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国营贵阳联营酒厂,由144家酿酒作坊合并组建。2009年改制为贵州贵酒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被洋河股份并购,成为洋河股份子公司;2019年更名为现用名。
业内人士直言,当下酒业消费环境严峻,洋河股份为应对市场竞争,或更加关注自身品牌力的建设,商标权等直接关联因素成为洋河股份重点修整方向。上海贵酒作为“半路出家”、且拥有一定影响力,而且与贵州贵酒高度类似的品牌,自然要“备受关注”。
02
罚款不断,
“不死鸟”如何续命?
商标权败诉,叠加今年4月份的退市风险警告,上海贵酒再次迎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此次,其能否再次“续命”成功呢?
历史来看,上海贵酒前身早于1993年上市。彼时,公司还叫福建豪盛,是A股首家建筑陶瓷企业;2000年,福建豪盛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公司名称变更为利嘉股份,涉足房地产贸贸易;2006年,公司名称变更为多伦股份;2015年变更为匹凸匹;2017变更岩石股份;2019年,公司名称变更为上海贵酒,跻身白酒股。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贵酒不断变换主业领域的同时,亦是其在资本市场上因业绩难达标面临退市、不断保壳的过程。基于此,上海贵酒亦获得了“不死鸟”的称号。
近年来,上海贵酒经营风险持续提高,再次迎来退市危机。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2月初,海银系暴雷,其实控人同为贵酒集团(包括中国贵酒和上海贵酒)实控人。彼时,中国贵酒集团董事长即是海银财富实控人韩宏伟,而韩宏伟之子韩啸同时是上海贵酒(岩石股份)的实控人。海银系暴雷的同时,凤凰网对贵酒集团的大幅裁员、欠薪等情况进行了报道。
2024年2月中下旬,因连续4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上交所对上海贵酒(岩石股份)实控人、时任董事韩啸,董事长、董事会秘书、董事张佟,时任财务总监孙瑶公开谴责。同年7月,上海贵酒公告,因子公司贵州高酱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高酱”)未依约支付工程款,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四局”)诉请判令贵州高酱支付工程欠款等合计4.05亿余元,上海贵酒在欠款内承担连带支付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罚款不断的同时,上海贵酒的造血能力亦愈发孱弱。
上海贵酒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其实现营收16.29亿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8707万元,扣非净利润6807万元;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98亿元。但到了2024年,上海贵酒营收2.85亿元,同比暴跌82.54%;亏损2.17亿元,扣非亏损1.64亿元;2025年上半年,起延续跌势。营业收入仅2824.96万元,同比大幅下降85.22%,大概率冲进“3亿元退市风险红线”;净亏损6776.68万元,虽较去年同期收窄12.41%,但整体依旧深陷亏损泥潭。
分析人士直言,近年来上海贵酒净利的一连串事件重创经销商与合作伙伴的信心。上海贵酒资金承压,返利返货无法兑现,渠道补货、备货趋于谨慎,营收持续下降,资金回流骤减,公司市场投放随之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如此,曾经通过跨界风口产业多次“保壳”的上海贵酒,面临当下企业内部生态被破坏、外部消费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现状,想要再现“不死鸟奇迹”,或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