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油。
说到工业用油,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石油衍生品,比如汽油、柴油等燃料,以及润滑油之类。
在现代工业特别是高端设备里,还有一种“隐身英雄”,叫做液压油。
它不像汽油那样直接驱动车辆,却在幕后默默承担着传递动力、保障安全的重任,堪称机械运转的“血液”。
前段时间,我国民航局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SINOPEC AEH I国产航空抗燃磷酸酯液压油颁发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批准书(CTSO),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航空抗燃磷酸酯液压油生产能力的国家。
中国大飞机,用上了“国产血液”。
在说液压油之前,有必要先科普一下液压系统。
液压系统是基于帕斯卡定律,利用不可压缩流体传递动力。
油泵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压力油液经控制阀调节流向和流量,驱动执行元件作直线或旋转运动,从而输出力和速度。
其核心是通过封闭系统内的压力传递,实现小力控制大力、精确传动与能量转换。
比如很多人都见过的千斤顶,实际上就是个小的液压系统,能将小力积累,产生可以托举重物的大力。
千斤顶原理图
简单来说,液压系统可以做到“以小博大”。
液压油,顾名思义,是应用在液压系统里的专用工作介质。
工业机械经常需要压力的传导,一个刚性杆可以做到,但有些地方没办法直接用刚性杆,于是就利用液体的不可压缩性,把压力——经常是动力——从一个位置传递到另一个位置。
液压油,就是承担这一使命的“血液”。
天天“压力山大”,注定了液压油需要有不同于一般液体的更厉害的属性。
首先是恰到好处的黏度。
正因有一定的黏度,液压油才能在管路和密封件之间起到密封作用。
黏度低了,密封不住,动力损失;黏度过高,则流动阻力增加,能量也会损失。
更重要的是,液压油的黏度要有一定的温度适应性,这样才能保证机械工作的稳定性。夏天不能稀得像水,冬天又不能粘得像蜂蜜。
液压传导系统示意图
再者,液压油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润滑性。
液压系统里有泵、阀、活塞等一系列金属部件,它们在高压下协同工作,难免会有摩擦。
液压油必须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这样一方面能减少能量损失,另一方面也减少磨损。
其他像抗氧化性、抗腐蚀性、抗泡性、空气释放性以及高清洁分散能力等,对于液压油来说,也都一个都不能少。
为什么对液压油的要求这么高?
因为能用上它的,都是不一般的家伙。
比如,推动挖掘机的大臂升降的动力,就是液压油在液压缸里推动活塞来实现的。
挖掘机
没有液压油,这些“钢铁巨兽”就动不了。
工业制造中的大型冲压机、注塑机也都要依赖液压系统,自然也离不开液压油。
如果说一般机械对液压油的要求是“好用、耐用”,那么航空领域对液压油的要求就是各项指标达到“极致”。
原因很简单,飞机在起降和飞行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更复杂更极端。
比如,飞机的起落架收放系统,在使用时常常要承受飞机的全部重量。
一架中型客机的最大起飞重量甚至可达70-80吨。液压系统产生足以托举这个巨大重量的力量来完成收放动作。
波音777液压系统路线示意图
另外,在高空飞行时,外部温度可能低至零下五六十摄氏度,可一旦降落就会接触到炙热的跑道,两者温差能达近百度。
液压油要在这么大的温差内保持性能基本不变,宽温性能必须极强。
前面说的还都是民用,若是战斗机那要求就更高了。
起飞和降落时,起落架的伸缩、襟翼的开合,全部依赖液压系统来完成。
液压油必须保证在几秒钟内完成精准动作,绝不能出现延迟或失效。某些先进战机要求液压系统能承受数百个大气压的瞬时冲击,这对液压油的抗压稳定性和纯净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另外,航空液压油对清洁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远超普通工业用油。
正是这些高要求,保障了飞行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使得航空液压油的研发与制造门槛极高。
别看不起眼,航空液压油完全可称得上“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和法国能够批量生产磷酸酯类航空液压油。
比如,Shell(壳牌)、ExxonMobil(埃克森美孚),这些公司是航空液压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提供多种类型的液压油产品,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品牌稍微排名靠后一些的,像Total Lubricants(道达尔润滑油)、Eastman(伊士曼),这些公司也在航空液压油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专注于高性能液压油的研发与生产。
美孚的两款航空液压油
此前,我国只能依赖进口。
技术被卡脖子,意味着价格高昂,而且一旦遇到供应链风险,国内航空制造和运维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进口产品往往附带“技术封锁”,相关配方、添加剂和生产工艺都是商业机密,无法通过常规渠道获取。
面对垄断,突围势在必行。
尤其是随着国产大飞机、先进战机、直升机等项目的推进,航空工业对高性能液压油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没有自主液压油产品,航空装备就会受制于人。
飞机起落架
航空液压油产品的突破,不仅需要攻克研发技术的高难度,还得发展适航验证技术,后者长期被国外实验机构垄断。
自2019年起,中国民航局(CAAC)就开始前瞻性地布局航空液压油的适航审定能力建设。
这意味着在国产成品尚未完全成熟时,审定方就已经在提前学习和准备,建立自己的验证方法和审定程序,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020年12月,中国民航局发布的《航空抗燃磷酸酯液压油》技术标准规定,更是为行业研发奠定了基石。
其中所规定的所有技术指标、测试方法和适航要求,都让中国的研发团队有了清晰的攻关目标,也让审定团队也有了权威的评审依据。
技术标准的封面
从“接受标准”转向“制定标准”,我们再也不用跟在别人的游戏规则后面打转转了。
一旦目标明确,科技攻关就很快提速。
以中国石化为代表的企业,不但解决了如何在磷酸酯中复配抗氧化、抗磨损、防腐蚀等多种添加剂的技术难点,还使它们在极端条件下能长期稳定、协同工作,互相的效果不打架。
2021年3月,中国石化正式提交SINOPEC AEH I型油的适航审定申请,并于今年7月最终获证。
事实说明,航空液压油的突围成功,绝非单一实验室的技术创新所能实现。
这是一个“战略布局+自主标准+技术攻关+严格认证”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航空液压油是高端液压油的代表,不只能用于飞机,还能广泛应用于军事装备、尖端工程机械、航海船舶等多个重要领域。
事实上,得益于航空液压油卓越的高低温性能、出色的抗氧化安定性、良好的粘温特性以及极高的可靠性,它已经成为很多要求苛刻领域不可或缺的“机械血液”了。
在军事方面,液压油广泛用于飞机、坦克、舰艇的液压系统。
它不仅负责传递动力,还直接影响装备的机动性和可靠性。
我国国产的沈阳特力10号航空液压油,就被广泛应用于部队和军工单位的战机和各型机械试验设备上。
沈阳特力10号航空液压油(执行的是企业标准)
在工程机械方面,尤其是大型工程机械,特别是执行特殊任务的尖端装备,如深海钻探机、核电站维护机器人等,也都能看到航空液压油的身影。
离我们普通人最近的例子,大概就是超大型盾构机。
在地铁、隧道施工中,直径超过10米的盾构机,要在地下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环境里推进。
它的刀盘、推进油缸和土压平衡系统全靠液压油来传递巨大的动力。
盾构机所用的液压油不仅要抵抗高压,还要适应地下泥水环境,有很强的抗污能力,防止性能下降。
如果液压油失效,盾构机卡在岩石中,整个施工将陷入瘫痪。
盾构机刀盘驱动液压系统示意图
在航海方面,像船舶、潜艇和海上平台等,在常规要求之外,为了应对海洋环境对设备造成的损害,液压油必须能抗盐雾且防腐蚀性能极强,同时还要求抗乳化性好,防止因海水渗入而影响系统性能。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方向控制完全依赖尾部舵机。
舵机液压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决定潜艇的机动性和安全性。由于潜艇环境特殊,液压油不仅要在高压下正常工作,还要保证不因海水泄漏而乳化变质。
出于水下隐蔽性的考虑,液压系统还必须安静、精准,不允许出现抖动与失灵。
此外,火电厂、核电站都有巨大的汽轮机组来传导压力,也都离不开高端液压油。
这类液压油需要更高的抗阻燃性,以及热安定性和水解安定性。
液压系统无处不在,液压油性能优劣,直接关乎设备的运行效率、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高端液压油国产化,将为中国制造持续“加油”。